这些人都来自前门街上的裁缝铺,有的是还没合并的私营商主,有的是已经合并的公家经理,个个都不是普通人。
白天有人通知他们,说李主任晚上约他们在小酒馆见面,大家心里顿时紧张起来,总觉得这事似曾相识。
之前粮价涨了,李栋也把粮商叫到这儿谈降价的事,结果四个大粮商被处理了。
现在听到李栋又要找他们,心里直打鼓,感觉像要上“鸿门宴”。
不过再害怕,他们也不敢不去,万一不去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呢,只能硬着头皮去了。
相对来说,那些已经合并的公家经理还算镇定,毕竟他们的身份和李栋差不多。
那些没合并的私营商主就急得团团转了。
李栋也不兜圈子,直接拿出一件工作服摊在桌上,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今天我不是以街道主任的身份来的,而是以雪茹丝绸店公家经理的身份,来找大家谈笔合作。
看看这件衣服,有兴趣帮忙加工不?我那边有批订单,数量不少,时间又紧,就想起了你们。
平时咱们是竞争对手,但有些事情也可以一起干。
比如现在,我这边赶工期,就想到了你们。
这衣服没什么技术含量,布料由我们雪茹提供,你们加工,一件给两块钱。
有愿意的吗?”
听完后,大家都皱眉琢磨,不明白李主任为什么找他们谈这种事。
听上去也不是坏事。
不过,连李主任自己都完成不了的订单,怎么就敢接呢?他们也没太多时间细想,都围过去看那衣服。
确实是没什么难度,加工费两块也行。
李主任还说,这批衣服都是一个款式,那就更容易了。
要是店里人加班加点,一天做十几套肯定没问题。
陈雪茹站在旁边,看大家这反应,心里直发愁。
李主任之前说要去拉生意,没想到是这样拉法。
一开始陈雪茹没太在意,觉得李主任去就去呗,没什么大事。
可几天后,李主任真带回了个大单子——五千套工作服,利润还不低!陈雪茹又惊又慌。
李主任解释说,这些衣服是给新开的轧钢厂准备的,新厂要新工服,他通过关系拿到的订单。
但陈雪茹更慌了。
五千套!而且半个月内要先交三千套。
她完全傻眼了,不知道李主任是怎么答应下来的。
她们的丝绸店虽然有十台缝纫机在运作,但就算日夜不停,一天最多也就做五十套。
半个月下来,最多六七百套,远远不够交货的数量。
时间根本不够用。
虽然李栋的能力足够处理这件事,但这对他来说也不是好事,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。
不过李栋一点也不慌,他说自己有办法。
那天晚上,他带着陈雪茹去了个小酒馆。
听完李栋的解释,陈雪茹才知道,他的办法是找别的裁缝铺帮忙加工。
陈雪茹觉得很意外,没想到李栋能想出这种法子。
李栋倒是挺镇定的,觉得这种代加工在后世很普遍,只是现在还不太流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