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的“上帝视角”甚至格外贴心地分出了一个分镜给钦陵赞卓,将他能有余力从战局中脱身、前往北面的安西都护挑拨离间,都给全部展现了出来。
而与之相对的一方,大唐留守于此地的将领和官员,根本没能及时摆平庭州之乱,反而让被贬谪到此的来济送命于乱军之中。
一时之间反贼的势力占据了上风。
来济死了。
杨德裔死了。
亲自坐镇前线的吐谷浑国主慕容诺曷钵,也在乱战之中意外送命。
臣服于朝廷的阿史那氏成为了西北的孤军。
弘化以王太后的身份临时接掌吐谷浑。
从庭州逃回中原报信的,甚至只是个贩卖马匹的商人。
这一个又一个军情生变的快速转场,都足以让人看出——
一旦稍有不慎,大唐的西疆随时可能遭逢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而它们,正是没能提前扼杀吐蕃宏愿的结果。
想想李治在先前无比肯定做出的拒不发兵决定,一心想要让吐谷浑和吐蕃相斗,他自己则完成父亲未能达成的覆灭高丽大业,众人便忍不住数次将目光在他和杨广之间来回逡巡。
若非李治的身体实在糟糕,还因为风疾的缘故长年卧床,他恐怕还会随同大军一并压境高丽,那这两人在某些方面……
也就更相似了。
“糊涂啊……”李世民的手已经捏拳攥紧在了身侧。
雉奴真是太糊涂了。
李世民他当年在位之时,无论是对突厥还是吐蕃,都没有放松过警惕。就算吐蕃派遣禄东赞前来大唐求娶公主,他也深知,对方既然从雅砻峡谷之中一步步走出,便也绝不会只满足于偏安一隅。
不过是因为他们自蜀中突入的计划被中断,大唐也用强劲的军事实力给了对方以迎头痛击,才让他们选择了臣服。
可今日,这些希望占据更多土地的人,抓住了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时机,何其果决地发起了叛乱。
这当然是李治这个做皇帝的决策不当!
偏偏……偏偏李世民又不能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在这个儿子的身上。
他在位期间大唐国土的高速扩张,对于下一代接任的帝王有着绝高的要求。
以战养战,或许能够一次次地对边境进行威慑,但若不能妥善治理,终有一日会变成大患。
好巧不巧,李治最开始并不是被作为继承人培养的。
李世民来得及为他留下一套朝臣班底,却来不及让他将目光从长安彻底转向天下,又或者是他已经习惯了不继续往外看。
反而是……有一个人先迈出了这一步。
在这天幕之上,武后与安定公主的眼线带回了边疆的战报,身在辽东的安定公主乘快船而归,趁着这个外患四起的困境,站在她父亲的面前请战,将她看清天下的路又往前拓展了一寸。
……
平阳的目光一瞬不眨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。
她很清楚,从必须依靠先斩后奏才能出战,到能以将军的身份主动请战,到底有多大的进步。
以至于当李治的准允还未说出口的时候,她便下意识地为那个孩子捏了一把冷汗,看着她将出战的理由一条条陈列在面前,也提出了一条剑走偏锋的出兵战略。
直到她听到一句答复,才忽然心头一松。
李治说:“吐蕃这一路战事,我就交给你了。”
他同意了。
身为掌权者的李治给出了这个让步,让公主出征再一次成为了“正道”,那就势必还会有第三次、第四次,甚至变成他再不能拒绝的常态。
平阳更没有错过,同样被任命参与此战的,还有和安定在辽东战场上打过配合的苏定方。
“你没有自己挑选将领的能力吗?让人东奔西跑像是救灾灭火,也是局面失控的征兆。”平阳冷声发问。
她一面对于安定的表现格外欣赏,另一面也以长辈的身份,对李治发出了质疑。
在太宗朝,若是有人说边防武将不足,是要被人取笑的,怎么到了李治在位时期,这居然变成了事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