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有最后一条,就是通过神都月报投稿。”
导游调侃:“于是众所周知的,诗人除了按照婉约豪放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分类,还可以按照面圣、楼选和登报分成三类。”
有人打岔发问:“那负责写墓志铭的呢?”
导游一本正经:“那是另外的价钱。”
徐慧好笑地听着对方继续说,那什么面圣、楼选和登报类诗人的分类方式虽然很不官方,但要细究起来也颇有道理。
面圣类的得会写大场面,洋洋洒洒几千行也能提笔立就,更要能将赞颂的好听话说得和其他人不同。
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”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楼选的可以不一定要各方面都高于其他竞争对手,但一定要有一项一见之下便夺人眼球的东西。
至于登报类的……
那就不得不说说后来混得最是风生水起的白居易了。
能将诗歌写得通俗易懂,也是一种本领。
武周最为兴盛的时期,就被浸润在这样的诗文里。
乾陵的地上碑林无法记载下所有创作于这个时期的诗篇,却足以将这样的一个信号间隔千年,传递到这些游客的面前。
徐慧缓缓从中走过的时候,不觉又有些恍神。
她记得历史上那个和她同名的女子。
但很可惜的是,那个四岁就能熟读《论语》、《毛诗》,八岁能拟《离骚》作诗的天才,一度只能被人记住是唐太宗的妃嫔,是因为哀思成疾过世被追封为贤妃。
直到在宫中的内文学馆被走向外朝的兰台监彻底取代,她早年间遗留在宫中的诗文因圣神皇帝的旨意,被上官婉儿给整理成册,才让她被以前朝诗人的身份进入武周的教材中。
这让人无法不去想——
倘若……倘若她能活在武周盛世里该有多好啊。
她将会看到,在那些浩如烟波的诗海中,起先还需要以赠安定公主,或者是安定公主指派题写为名。
再后来,随着安定公主变成武周太子,随着武周从旁人所不看好的改朝换代变成真正定鼎中原的霸主,只需要从诗歌的只言片语中,就能看出这个时代的背景。
那一篇篇为王朝而作的贺文,已经有了一个个典型的标志。
而这,甚至只是这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变化罢了。
“你觉得周诗和其他的诗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”
徐慧愣住了片刻,才发觉自己因为那一刹的走神,距离解说员的距离实在很近,也非常“好运”地被她抓了正着,接到了这个问题。
但在反应过来的下一刻,她就已经笃定地说出了那个答案。
“是变与争!”
一个寒门甚至是黔首要与世家叫板的朝代,一个有着日渐完善的考核标准的时代,一个女子要改变规则走向前台的朝代,主旋律就是争!
能被兰台监握在手中念出的诗文,也必定不会是那等“山似莲花艳,流如明月光”的缠。绵之音,而是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的壮志凌云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激烈的竞争,这些诗文不断地图谋变化与发展,以免被抛弃在时代的洪流当中,最终能留下给后人的,也就变成了远比前朝更为丰盈的文化宝库。
而“变与争”的,又何止是诗歌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