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房后,她直接写了一封密信,信中她并没有多言自己的处境,只是询问所有宗室子弟是否包括女子,表达了想要入馆的愿望。书信甫一写好,便令奶哥哥想办法送到暗察司,以达天听。
就在这年六月,朝廷颁发了两道明旨。
一日,舅舅将她叫去书房说话,她去时心怀忐忑,离开时却是满心雀跃。尤其是看见舅母强颜欢笑的脸时,眉梢的喜意却是压也压不住。
压在她头顶的大山,就这样被移开了。
离开信阳的那日,她知道,此生她绝不会再回来。
城门口,一左一右张贴着朝廷的布告,秦紫苑听到衙役大声宣讲。
天子诏令:即日起,三代以内禁止通婚,近亲成亲,所育子女易早夭、天残。一经发现,杖五十,服役三年。举报者免三年劳役,为官者罢黜。
天子诏令:所有宗室子弟,无论男女皆要入国学馆读书,十六岁后方可婚配。
这两道圣旨掀起的风浪远比前沂川王通敌叛国之事更为巨大。总有人不信邪,可圣旨不是讨价还价,刑杖之下,那些抗旨不遵的无一不被打了个皮开肉绽,三个月过去,再没人敢以身试法。
至于第二道圣旨,看似与普通百姓无关,其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。
朝廷虽然限制的是宗室女的婚配年龄,可这些女孩的伴读也同样会受到影响。贵女们的婚配时间推迟,寻常百姓家早晚也会被动地接受这一观念。
尤其是在工部普及新型织机后,那些心灵手巧的女子每月至少能赚一两银,能够织出提花的甚至能达到五六两,这比一个成年男子一年的收入还要高。
女子做工,在无形中改变了家庭结构,便只是从利益角度,父母兄弟也舍不得家中女儿早嫁。
秦疏用几世的眼光,坚定地推行着自己的治国之策。他原本以为会遭到朝臣的反对,却迟迟没有等来劝谏的奏折。
卫崇见他皱着一双好看的眉头,奇怪道:“想什么呢?”
两人如今相处已是十分随意,秦疏正好有些累了,便拉着人在一处说话。
“你说,怎么一个反对的都没有,难道是梁远退了,这些人精也都跟着谨慎起来了?”那可不是他想看到的。
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君主确实很威风,长此以往却并非什么好事。尤其是对于秦疏来说,他如今已经站在了权力的顶峰,不需要再膨胀了。
秦疏还没意识到的是,如今内阁和他穿一条裤子,朝堂已经往一言堂的趋势发展了。
卫崇:“你也说他们是人精了?于国而言,陛下的旨意乃利国利民的良策。于私来说,既没有危及他们的利益,还会给他们带来好处,为什么要反对?”
卫崇没说的是,还真的有御史不开眼地大放厥词,还没等他这边出手,便被内阁给撸了。
卫崇对张度最满意的一点正在于此,这天下是陛下的,内阁自然要和陛下一条心才是。只要是陛下的想法,都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。
卫崇身居高位久了,平日习惯性端着,给人的感觉总是鼻孔看人,秦疏还不知道他的枕边人已经变成了脑残粉,还在那奇怪地嘀嘀咕咕。
卫崇被他念得心烦,戳了下他的脑门,说:“这有什么好奇怪的,织机在陶然坊刚上架,就直接被守株待兔的各府管事瓜分了,一共一百架,外人一件都没买到。如果不是陛下有先见之明,他们会直接堵在工部的制器坊,连搬运的功夫都能省下。”
“没搞限购吗?”秦疏心里盘算开了,“不会是有人想要借此囤购织机,待价而沽吧。”
陶然坊是内侍省和户部的合作项目,算是公私合营,秦疏的初衷是在给员工提供福利的同时,也给百姓提供一个休闲消费的场所。他可不想看到某些人借此搞垄断。
卫崇翻了个白眼:“限购才抢得更凶啊,陛下你要不要数一数沣京有多少官员?”
秦疏皱眉:“不行,得让工部加大力气,生产更多的织机,我的目标是每十户拥有一架织机。”
物以稀为贵,卫崇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:“织机那么多,棉线不够,买来积灰吗?”
“怎么会?可以搞出口啊,这样的好东西运出去不知道有多受欢迎。至于棉线——”秦疏手指习惯性地敲击着,很快便想出了办法,“那就扩大棉桃种植的范围,孟西郡的日照条件不错,今年是来不及了,最晚明年,我们要让沣京棉桃在孟西开花。”
卫崇唇角抽了抽。陛下雄才伟略,就是没有什么起名字的天赋,真真是懒到家了。
给太子起名字随意,给织机和良种命名亦是如此。比如说织机,普通织机叫崇安织机,后来改良的提花版织机叫崇安织机二代。
还有沣京红薯、沣京玉米、沣京白玉豆腐。除此之外,还有沣京水泥、崇安玉版纸等,简直无力吐槽,偏偏他本人还沾沾自喜,觉得十分有治国特色。也就从这些细节依稀能看出他的纨绔本色。
秦疏吩咐苏怀信,“去内阁那边通知一声,让孟西郡做一下规划宣传,明年治下每户留出百分之七十的土地用来种植沣京棉桃,秋后赋税便可用棉桃来抵。其他各州郡鼓励百姓开荒,种植普通庄稼的免五年赋税,种植棉桃的免十年。”
苏怀信得令去了。
等到书房中只剩下他们两个,卫崇说出心中的担忧:“原来开荒不是都免三年的吗?怎么忽然免这么多。还有孟西郡,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种植庄稼,会不会太少了些。”
“按照这两年的产量,粮仓不会空着,农户不易,便让利于百姓吧。而且地荒着没人开垦岂不是更可惜?至于孟西郡,比起种粮,种植棉桃才能发挥出那里的优势。”秦疏将人抱到腿上坐着,在他颊边亲了亲。
卫崇顺势靠在他怀里,说:“陛下似乎格外在意棉桃的推广。”
秦疏也不瞒他:“我看了农事官的折子,这几年春天比正常年岁都要迟一些,尤其是今年,足足推迟了一旬,我怕接下来几年会迎来严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