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完这一切,王振来请示赵辉。
“爷,给咱报纸起个名字?”
赵辉想了想,官府的叫邸报、塘报,这面向百姓的便叫“民报”好了。
王振将创刊号的第一份样稿呈给赵辉审阅。经过王振的调查发现,赵辉这个民报,不仅不是大明第一份报纸,也不是第一份民报。民间早在宋朝就有民间小报了,一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依旧存在,只是在京师没有人敢干而已。
因此,民报秉承赵辉的三个指导精神,一是不议论国事,二是专注民间之事,三是导人向善,弘扬正确的大明王朝价值观。
赵辉打开报纸一看就笑了,这报纸简直就是一明朝版的花边报纸。
头条就讲的是一个钱神的故事。
说是在广东韶州府仁化县有一户农家生了个小孩,出生的当晚,房顶瓦片上就开始滚落铜钱,家人收拢后,得钱三贯,喜不自胜。
有邻居听闻后,纷纷想来一睹,有邻居抱这个小孩的时候,襁褓里都会掉出来钱币,或多或少。
由此,这个小孩名声大噪。
可惜的是小孩不满一岁便夭折,入殓时,整个床上都是铜钱。家人悲伤不已,不过不是为了孩子,而是伤心于从此没来钱的了。
家人将孩子尸首葬于城西门外空地,过了一年多,家里坐吃山空,家人去孩子坟头哭泣,结果就在坟墓旁捡到了几贯钱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家人接连来上坟求财,可钱却经常变不出来了。
哪怕一家子一起来上坟,磕头磕到出血,也没见一文钱。有人说这孩子是钱神,法力耗尽则精气耗尽了。
赵辉点点头,有点意思,算是中国版寓言故事,导人向善的精神倒是勉强也有了。
接着往下看,第二则竟是个擦边笑话。
说是有个小官升职了,对他妻子说:“我官职比以前更大了。”
他妻子说:“官大了,不知此物亦大否?”
小官说:“自然。”
行事的时候,妻子怪其还跟原来一样小,那官说:“大了许多,你自己不觉得罢了。”
妻子说:“怎么会不觉得呢?”
小官说:“难道老爷升了官职,奶奶还照旧吗?当然是我大你也大喽!”
赵辉笑道:“有点意思,不过我有一点要提,百姓之中,读书人少,白丁多。不是人人都识字,有些故事,你可以找画匠画成画。可以一次画几幅,印在报上。”
赵辉呲牙道:“一个故事可以分成好几期甚至几十期连载,我还给它起了名字,叫‘漫画’。”
王振拿笔和草纸记了下来(此草纸非擦屁股的,巴掌大,宦官们用来速记用)。
“好的。奴婢记住了,叫‘慢画’。”
不经意间,“慢画”在赵辉手中诞生了。
:()大明辈分我最大,我的岳父朱重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