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报——“启禀明帅,前方不远处,已能看见萧关。”“报——“明帅,方圆十数里内未曾发现凉军人马。”“报——“明帅,我军后方粮道运行平稳,并无任何异样。”“”浩浩荡荡的行军队伍前方,有一辆四驾马车缓缓奔驰着。一袭青衣的明陵坐在战车之中,手握羽扇,闭目养神,先后听着来自四周探子的汇报,并一一作出回应。因为此次出征所涉及人数太多,足有十万,大军一路从襄樊开拔,向西而行,那途中一切事务自然都马虎不得。从前哨到四周,再从四周到后方粮道运输。前前后后总共有十几班探子,每隔一炷香的时间,便轮流接替来报。为的,就是要保障行军路途中的绝对安全,防止任何变故发生!毕竟,以史为镜。以前也不是没有大军在出征路上,就被敌军用骑兵突袭,生生冲垮了阵型的例子那一战,倾尽全国之力所汇聚的五十万兵马啊!就因为皇帝宠信太监。结果导致行军不规范,被敌人抓住空机,只用了区区三万骑兵,就将这数十万大军给杀的人仰马翻。损失惨重啊!不仅随行将领全都战死,就连皇帝都被人家生生活捉,称其为“天子北狩”。成了史书上的笑话。明陵自然不可能去犯这样的错误。且不说,他从多年前就跟在路苍澜身边学习,为他出谋划策。就是更久以前,他还只是一介白衣书生的时候,也没少翻阅各种兵书,钻研其中的行伍之道。算算时间。差不多也有些年头了明陵缓缓收拢思绪,睁开眼,看向车外一名随行的军士,问道:“方圆之内,还是没发现凉军的身影吗?”军士摇头:“没有啊明帅。”明陵不禁皱眉:“奇怪“前方就是萧关,从我军出发到现在为止,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了,以北凉铁骑的速度,不至于慢成这样啊?“还是说,那姓崔的老头子当真是老了?”东函谷,西大散,南武北萧,合称四关。作为“关中”的北关,萧关既是大周西北的门户,也是阻挡在北凉面前的一道天堑。萧关在大周手中,大周西北无忧。萧关落入北凉手中,凉骑从此南下一马平川。所以至关重要。这也是为什么当女帝听到北凉趁机东出之时,会同意召集鹿鸣军的缘故。因为一旦萧关易手,凉骑冲入关中,就如猛虎入羊群一般,再无任何重城能加以阻拦。而这一点。不光他们大周知道,北凉应该同样也知道!所以按理来说,这么长时间过去了,北凉就算因为犹豫,没有再进一步,但也应该已经完全攻克了萧关才对。他为此,甚至还特意带出了十万兵马,做好了扎硬寨,打死仗来夺城的准备。可为什么,这都快到萧关了,他的探子还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凉军的踪迹?明陵眼神微眯,羽扇轻拍着掌心:“难道说”“报——”这时,前方一骑匆匆赶来,对着战车前的明陵抱拳道:“启禀明帅,凉军来使,说要求见您。”“凉军?”明陵一愣,站起身来沉声道:“让他过来。”“诺。”探子转身就去传话。前后不过片刻功夫,便见一个身着铠甲,明显不同于中原打扮的壮汉策马绝尘而来。看着队伍正中央的那辆四驾战车,高声道:“北凉来使,奉我军大将军之命,特邀明先生一人前往叙旧!”“嗯?放肆!”还不待明陵回话,身边的护卫军士便忍不住呵斥道:“自古两军阵前,将帅不见面,尔等蛮子,到底是何居心?”壮汉冷笑一声,盯着明陵说道:“我也只是奉了大将军的令来传话而已,明先生若是畏惧,末将这就告辞。”说完,那壮汉果真调转马头就要走。“等一下!”身后的明陵叫住了他,问道:“你家大将军现在何处?”“萧关前。”“萧关前?果然”明陵若有所思的呢喃着,而后点了点头,说道:“还请将军回禀崔老将军,稍等片刻,待明陵安顿好军中,便前往萧关前,与老将军一叙。”壮汉虽有讶异,但还是拱了拱手:“那末将等,就静候明先生了。”说完,转身离开。身边的军士不由得大急:“明帅,您怎么答应了?这万一是那些北凉蛮子使的计”“不会。”明陵摇了摇头,语气平淡且自信的说道:“此次北凉铁骑的统帅名叫崔望,他不仅是北凉上一代皇帝的义弟,更是这一代北凉皇帝的岳父。“算起来,也是颇受信赖的两朝老将了。“当年大帅在时,我们就曾与他打过交道,知晓此人用兵素来谨慎,稳扎稳打,从不冒险。“若我所料不错,他此次之所以邀我前去叙旧,应该是不打算与我们开战了”“啊?不打了?”军士一脸懵逼的挠了挠后脑勺。他们十万大军,好不容易日夜兼程的赶过来,结果说不打了?闹呢!?明陵目光眺望前方,轻摇手中羽扇,突然一笑道:“其实在看见这萧关完好无损的时候我就在想,估计是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这么顺利的击败大周军队,从而趁机南下吧?“本来以为能将大周赶出北凉就算赢,结果却一路莫名其妙的给顺利打到了萧关?“明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,但却因为事先没有任何思想准备,导致后续无论是人手还是粮草,都严重不足,跟不上补给了。“恰逢这时又接到我们出征的消息,所以这崔老头就算心再不甘,也只能罢手。“因为他知道,就算他们真能不顾损耗的啃下萧关,可事后等我们到了,他们一样守不住“与其白白浪费兵力,倒不如双方坐下来好好聊聊,顺带卖我个人情。”:()说我祸国?我死了,女帝你江山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