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公穷途逢贵人
明朝正德年间,苏州府吴江县有个叫李公的人,年过半百,为人忠厚老实,一生勤勤恳恳,却始终家境贫寒。家中仅有一间破旧茅屋,几亩薄田,靠着他起早贪黑地耕种,勉强维持生计。李公的妻子早逝,留下一个儿子名叫李福,年方十八,生得眉清目秀,却生性贪玩,对农事毫无兴趣,整日与村里的几个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。
一日,李公从田间劳作归来,又累又饿,却不见儿子的踪影。他心中隐隐有些担忧,便出门寻找。在村子的一处角落,他发现李福正与那几个狐朋狗友赌博。李公见状,怒从心头起,冲上前去,一把揪住李福的衣领,大声呵斥:“你这逆子,不好好劳作,竟在此赌博!咱家本就贫困,你还这般不务正业,日后如何是好?”李福却满不在乎地挣脱父亲的手,嘟囔道:“爹,你每日辛苦劳作,又能挣得几个钱?还不如我在这赌桌上碰碰运气,说不定能一夜暴富呢!”李公气得浑身发抖,扬起手来,却终究舍不得打下去,只是长叹一声,转身离去。
回到家中,李公望着破败的屋子,想着儿子的不争气,不禁老泪纵横。他心中暗自思忖:“这般下去,如何是好?我已年老体衰,怕是无力再撑起这个家。若儿子再如此堕落,日后定是要流落街头。”想到此处,李公决定出门去,寻找一些生计的门路,也希望能让儿子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,或许能有所改变。
第二日,李公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衣物,带了些干粮,便告别了儿子,踏上了未知的旅程。他一路向东,走了几日,来到了一座繁华的城镇。这城镇名叫清平镇,街道上车水马龙,店铺林立,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李公从未见过如此景象,心中既好奇又有些惶恐。他在镇上四处打听,看看有没有什么活计可做。然而,他年纪大了,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手艺,许多店铺都不愿意雇佣他。
这一日,李公又饿又累,身上的干粮也早已吃完。他在街边的一处角落里坐下,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,心中满是绝望。就在这时,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中年男子路过,看到李公落魄的模样,心中不禁动了恻隐之心。他走上前去,问道:“老人家,你为何如此这般模样?莫非是遇到了什么难处?”李公抬起头来,看到眼前的男子一脸和善,便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。中年男子听后,微微点头,说道:“老人家,我看你忠厚老实,不如到我家中做些杂活,也可勉强维持生计。”李公听后,大喜过望,连忙道谢,跟着中年男子来到了他的家中。
原来,这中年男子名叫王富贵,是清平镇上的一位富商,家中产业众多,为人乐善好施。李公来到王家后,勤勤恳恳地做事,深得王富贵的信任和喜爱。王富贵见李公做事认真负责,便将一些重要的事务也交给他处理。李公感激王富贵的知遇之恩,更是尽心尽力地为他办事。
日子过得很快,李公在王家已经待了半年有余。这一日,王富贵找到李公,对他说:“李公,你来我家也有些时日了,我看你为人正直,办事可靠。如今我有一桩生意,想交给你去办,不知你可愿意?”李公连忙说道:“承蒙老爷信任,小人定当竭尽全力。只是小人从未做过生意,恐怕有负老爷的期望。”王富贵笑道:“无妨,我会派一位得力的伙计与你一同前往,你只需跟着他学习便是。这桩生意若是做成了,对你我都有好处。”李公听后,点头答应。
原来,王富贵打算将一批丝绸运往京城贩卖。这是一笔大生意,若是顺利,定能赚得盆满钵满。李公与那位伙计带着货物,一路晓行夜宿,终于来到了京城。到了京城后,他们找了一家客栈住下,便开始着手联系买家。然而,事情并不顺利,他们找了许多人,却都没有谈成生意。原来,最近京城的丝绸市场行情不佳,价格暴跌,许多商家都不愿意进货。
李公心中十分焦急,若是这桩生意做不成,不仅无法向王富贵交代,自己也可能会因此丢了这份工作。就在他愁眉不展之时,那位伙计却打起了歪主意。他想趁着李公不注意,偷偷将货物卖掉,然后卷款潜逃。一天晚上,伙计趁李公熟睡之际,悄悄起身,准备将货物运走。然而,他刚打开房门,就被李公发现了。李公大声喝道:“你这是要干什么?”伙计见事情败露,吓得脸色苍白,连忙跪地求饶:“李公,我错了。我一时糊涂,想独吞这批货物。你饶了我吧!”李公看着眼前的伙计,心中又气又恨:“你做出这等事来,如何对得起老爷的信任?如今生意还未做成,你却想着逃跑,这可如何是好?”伙计哭着说:“李公,我知道错了。现在市场行情不好,这生意怕是做不成了。我们不如将货物低价卖掉,能拿回多少是多少,也好回去向老爷交代。”李公听后,沉思片刻,说道:“不行,老爷将这桩生意交给我们,是对我们的信任。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,更不能做出对不起老爷的事。我相信,只要我们想办法,一定能找到买家。”
,!
就在这时,客栈的老板走了进来。他听到了李公和伙计的对话,便说道:“两位客官,我倒是有个主意。最近京城的一位权贵张大人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,需要大量的丝绸来装饰宴会场地。你们不妨去试试,若是能与张大人谈成生意,这货物不仅能卖出去,价格也一定不会低。”李公听后,心中一动,连忙问道:“不知这张大人住在何处?我们如何才能见到他?”客栈老板说:“张大人住在城东的张府,不过他平时深居简出,一般人很难见到他。你们若是想去,恐怕得费些周折。”李公谢过客栈老板,与伙计商量后,决定去试一试。
第二日,李公和伙计带着一些丝绸样品,来到了张府。他们在门口等了许久,才见到一位管家模样的人出来。李公连忙上前,说明了来意。管家听后,皱了皱眉头,说道:“我家大人事务繁忙,一般不见外人。你们的丝绸我也没见过,不知质量如何。”李公连忙将丝绸样品递了过去,说道:“还请管家大人过目,这丝绸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,质量绝对上乘。”管家接过样品,仔细看了看,说道:“这丝绸看起来倒是不错,不过我还得拿给我家大人看看。你们先回去吧,若是我家大人有意,自会派人通知你们。”李公和伙计无奈,只好离开了张府。
回到客栈后,李公心中忐忑不安,不知这桩生意是否能谈成。就这样过了几天,就在他们几乎绝望的时候,张府派人来了,说张大人对他们的丝绸很满意,愿意与他们面谈。李公和伙计大喜过望,连忙跟着来人来到了张府。见到张大人后,李公详细地介绍了货物的情况,张大人听后,很是满意,当场就与他们签订了合同,买下了所有的丝绸。
这桩生意做成后,李公和伙计带着丰厚的货款回到了清平镇。王富贵得知后,十分高兴,对李公更是赞赏有加。他不仅给了李公一大笔赏钱,还让他成为了自己生意上的得力助手。李公也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农夫,变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商人。
而李福呢,自从父亲离开后,整日无所事事,赌博输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,还欠了一屁股债。那些曾经与他一起赌博的狐朋狗友见他没钱了,也都纷纷离他而去。李福走投无路,只好四处流浪。这一日,他流浪到了清平镇,恰好遇到了李公。李公看到儿子如此落魄,心中十分心疼。他将李福带回了家,苦口婆心地劝他改过自新。李福看到父亲如今的成就,又想到自己的堕落,心中懊悔不已。他跪在父亲面前,痛哭流涕,发誓一定要改过自新。
从那以后,李福在父亲的教导下,开始学习做生意。他勤奋努力,虚心好学,很快就掌握了做生意的技巧。几年后,李福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商人,父子俩共同经营着王家的生意,日子过得越来越好。而李公也时常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儿子和周围的人听,告诫他们:做人要忠厚老实,勤奋努力,切不可好逸恶劳,贪图一时的享乐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这世上立足,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一、故事简介
明朝正德年间,苏州府吴江县的李公年过半百,忠厚老实且勤劳,却家境贫寒。妻子早逝后,他独自拉扯儿子李福长大,然而李福生性贪玩,对农事毫无兴趣,还整日与游手好闲之徒赌博。李公多次劝阻无果,无奈之下决定外出寻找生计门路,期望能让儿子见识外面世界,促使其改变。
李公一路向东,来到繁华的清平镇。在他饥寒交迫、走投无路之际,幸得富商王富贵搭救,进入王家做杂活。因其做事认真负责,逐渐获得王富贵的信任,被委以重任。半年后,王富贵交付李公一桩运送丝绸去京城贩卖的生意,并派伙计同行。
抵达京城,恰逢丝绸市场行情不佳,生意艰难推进。此时,同行伙计竟心怀不轨,企图卷款潜逃,被李公及时发现并制止。在客栈老板的建议下,他们得知京城权贵张大人举办宴会急需丝绸装饰场地,便带着样品前往张府。虽历经波折,最终凭借优质丝绸和诚恳态度,成功与张大人签订合同,顺利完成生意,带着丰厚货款回到清平镇。李公因此成为王富贵生意上的得力助手,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