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点走偏了,咱们回归正题,继续来看大明战神。”“也不算偏,多讲一些女子,乃公爱听。”刘邦到了现在这个地步,也是以多享一天乐为主了。朱祁镇不满道:“朕是什么可以忽略的人吗,眼里究竟有没有朕!”【宣德十年春正月,明宣宗朱瞻基驾崩。彼时皇太子朱祁镇年方九岁,故宫中讹传将召立襄王朱瞻墡为帝。然此一传闻很快就被太后张氏打破,其召见群臣,指着太子泣曰:“此新天子也。”于是,群臣高呼万岁,奉迎朱祁镇即位。次年,朱祁镇改元正统,尊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,皇后孙氏为皇太后,朝政大权仍由张太皇太后掌理。而张太皇太后的眼光亦颇为长远,不仅继续重用杨溥、杨荣、杨士奇等重臣,更不时敲打新君的掌印太监王振。是以,王振虽受皇帝宠信,却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。此时的大明朝,保留住了“仁宣之治”的盛世局面。只可惜,好景不长。自正统五年起,至正统九年间,杨荣、张太皇太后、杨士奇相继去世。】“这大明的太皇太后看起来倒也是不错的。”刘彻亦是感慨,他虽气愤祖母处处给他使绊子,但也不得不承认,有她老人家在这几年确实安稳了朝纲。“九岁,也太小了吧,还不如让那个王爷登基。”赵匡胤不赞成的摇了摇头,虽然他最大的错误是传位给了赵光义。“三杨皆是有才之人,勉仁尤甚。”这三个人本就是朱棣年间的进士,才能早已经入了朱棣的眼。朱棣又关注到了不一样的点,“从朕到那朱祁镇,历经四朝,这三杨怎么都这么长寿。”“爹,没准是你们走的太早了,没见大侄子才在位十年么,要我说啊,就是大哥身体不好,这遗传的。”大孝子朱高煦诚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。想让他爹改立太子的想法就差摆在明面说了。太子爷一时也懒得搭理他,看着天幕中的剧情怔怔出神,他儿子再晚二十多岁也该生了,孙子九岁没了爹,那他儿子朱瞻基很可能是英年早逝了。另一时期宣德皇帝朱瞻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他究竟是怎么死的。【正统十一年(公元1446年)七月十四日,内阁首辅——杨溥的宅邸门前挂上了白灯笼。而此时,居于紫禁城内的皇帝朱祁镇在收到这一讣告后,脸上露出了一抹似悲非悲、似喜非喜的微妙神情。朱祁镇:“最后一……”,话未说完又意识到什么,“来人呐,传旨下去!杨阁老七十有五,岁终,为表哀思,辍朝一日,追封左柱国,谥号文定。”此刻王振谄媚道:“陛下仁慈!想必杨阁老的家属定会十分感动的!”朱祁镇故作叹息:“杨阁老为我大明,可谓是忠心耿耿,殚精竭虑。其身后之事,朕自当加以厚待。只是今后……朕只有你了,先生。”“陛下放心!微臣定会像杨阁老一样,为了陛下您尽心尽力,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!”掌印太监王振躬身拱手,眼眶涩润,端的是一副大义凛然。朱祁镇闻言,似乎也颇为感动,伸手拍了拍王振的肩膀,君臣二人相视一笑。自此,先后历仕了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四期的“三杨内阁”正式退场,改由被公卿大臣称“翁父”的王振登台。】李世民似有嘲讽,“最后一个吧,心里莫不是在想,可算是给他死完了。”“宦官不得干政,怎敢如此自称,又怎么比得上一朝重臣,可有国法。”包拯看到这里皱了皱眉头。就连欧阳修也呛声开口:“称太监为父,可还有文人的风骨。”“早死的娃没爹教,可不是得学坏了,还不如让我……”朱高煦又作死了。“让你什么,啊?朕的好儿子,你给朕说清楚,让你什么。”朱棣指着朱高煦就是一通臭骂,“你老子还没死呢,这就迫不及待了,想造反呐。”朱高煦跪在了地上,听到这句话,小声嘀咕,“又不是没造过。”这句话彻底点燃了朱棣,天王老子求情都没用,“我看你是活腻了,来人!将这逆子拉出去砍了。”虚假的天王老子,真实的太子爷朱高炽,连忙挪动自己胖胖的身躯到朱棣身边,“爹,您消气,你又不是第一天知道老二了他这人就是没脑子,可别跟他一般见识。现在当务之急是知道您的好圣孙后面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。”朱棣也顺坡下驴,“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,给朕打他三十板子,狠狠地打!”“净胡乱写,朕哪有这样的想法。”朱祁镇喃喃道。反正太后三杨均已死,这天下还有谁能管得了他,想到这里又有了底气。随着姜瑜的一番操作,很快就触发了下一个本纪故事,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。【朕亲征以扬国威,御蛮夷于千里之外!朱祁镇:“朕亲率二十万大军征讨瓦刺,定能像太爷爷一样,把那些蛮族如落花流水,还边境一个太平!这样一来,朝中那些文武百官也定不敢再小觑朕,而肆意反驳朕了吧。”】“二十万,那这瓦剌是什么国家吗。”嬴政疑惑,若是打一国二十万倒也堪堪够用。朱棣眼皮子直跳,按照常理来说,必然有事情发生,因此不想认他,“你太爷爷一定不是我。”:()刷完视频后,发现老祖宗统一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