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帘微微一笑。
【好了,现在我们来到大家瞩目的猴哥。】
孙悟空早就等得有些不耐烦,终于等来了自己,不由得兴致勃勃,竖起耳朵听这云幕怎么评价自己。
当然,他笃定云幕面对他这样一个大英雄,一定会不吝夸赞之词,在心里提醒自己届时听见表扬的话,不要过于得意忘形,差不多就得了。
【首先,相信大部分人对孙悟空的印象是桀骜不羁。这一点的印象可能同样来自于剧版《西游记》,毕竟里面大闹天宫的片段过于深入人心。】
【但是小吴老师想说的,是他“斗战胜佛”的名号。】
【很多人觉得“斗战胜佛”这个名头配不上孙悟空,只有“齐天大圣”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他们热爱的“空空”。但是小吴老师个人认为,这是一个误解。】
【要知道,所谓的修成正果,并不是依靠如来封号实现的。唐僧一行在进入灵山、未得封号时,实际上就已经成佛。这一点可以用唐僧看见自己尸体顺流而下来,同时各人感觉身体轻盈等来进行印证。】
【也就是说,并不是如来封孙悟空为“斗战胜佛”,而是孙悟空依靠自己取经路上的所为所得,实际上已经修成了“斗战胜佛”,如来不过是为他正名、在西天定位、赐予他肉身成佛。这个“斗战胜佛”,正是孙悟空靠着自力证得。】
【小丫:咦,这个说法之前倒是没有听过。】
【为什么是“斗战胜佛”呢?望文生义,大抵是以为说孙悟空战无不胜,故而以此名匹配之。但是实际上在佛教中,“斗战胜佛”的本身含义却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。
【佛教中本身确实存在“斗战胜佛”,属于三十五佛之一,象征着战胜人内心的烦恼,领悟真谛,消除世上因傲慢烦恼而产生的罪业。】
如来点点头:这个主播靠谱,是做了功课的。
【《西游记》中杂糅了大量的佛道术语甚至由此引申而来的情节安排,比如“木母黄婆”,比如“心猿意马”。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,吴承恩自然知道“斗战胜佛”的含义,再就此反推其意图。】
【其实在前面的直播中,小吴老师为了让大家原汁原味地走一遍情节,并没有太多地介绍《西游记》原着立意。现在借着这次机会,一并说说。】
【很多人知道“心猿意马”这个词,而吴承恩则将它们具象化,一个具象成一只本领高强、不服天不服地的灵猴,一个具象成一只为了明珠纵火差点烧了自家的白龙。当然,着重描写的还是这只“心猿”。】
敖闰看了一眼站在小鼍龙身边的小白龙,胡子微不可察地抖了三抖:逆子啊!居然放弃了成佛的大好良机,简直气死老子!
小白龙仰头看天,以至于没有注意到自己老爹的两道眼刀。
倒是小鼍龙注意到了,身子稍稍往前移了移,恰到好处地隔开了敖闰的视线。
敖闰:……
【所以《西游记》又有一说,是一部“修心”之作。小吴老师个人认为,这个说法没错。不过“修心”可以作为一条暗线,并不需要过于强调以至于遮掩了原着取经主线瑰丽旺盛的想象。】
【在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其实是师徒四人中心境最为澄澈、悟理最为透彻之人。在原着中,多次开解取经路上思乡、焦急的唐僧。这一点,是切合了“斗战胜佛”领悟真谛的。】
这个说法,三藏表示赞同。
当初取经路上,他因为一去数年,常常对月嗟叹不知何年月才能抵达灵山、回报唐王,孙悟空没少用禅理开解他。
其实这猴头除了性子暴躁,灵慧聪颖善解人意,无一不是好的。
金鼻白毛鼠回握了握孙悟空的手,想起这猴子表面看起来玩世不恭,实际上心境澄澈比谁看得都明白。
孙悟空得意地扬眉笑了笑,觉得比吃了三个桃子还舒爽。
【至于“斗战胜佛”的战胜烦恼,这一条实际上是孙悟空的取经路。对唐僧来说,取经路更多的是身体的磨难,但是对孙悟空来说,却是一条彻彻底底的“修心”之路。】
【相信有不少人觉得,孙悟空前期还认认真真打妖怪,后期发现都是菩萨们的坐骑童子下凡,便消极怠工,随随便便过上几招,便去天庭或者灵山搬救兵。实际上,这是因为孙悟空领悟了,这些磨难都是灵山为了磨炼唐僧而有意设下的,并不会真的想要危及唐僧性命。因而真正碰到了问题,也不必硬碰硬,自然有更优的解决办法。】
如来和玉帝遥看了一眼对方,齐齐生出一个苦笑。
猴子狡猾啊。
【当然,在碰到不是官方派来的妖怪时,孙悟空依然秉持着一棒子打死的风格。这一点也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段子,不过却正显出孙悟空解决问题的不同手段——比起之前一律死磕,显得更加灵活。】
众妖怪:多谢大圣不杀之恩!
【此外,《西游记》的九九八十一难,不仅仅是对唐僧的八十一难,对取经团四人都有涉及,特别是孙悟空,里面有因为他自大傲慢轻敌酿成的苦果,也有因为他好为人师喜欢炫耀招惹的妖怪。】
【用现代的俏皮话来说,进入社会人们的成长是“经历了社会的毒打”,那么孙悟空的成长则是“经历了各种厉害妖怪们的毒打”。】
众妖怪:不敢不敢,云幕你快别说了!
【取经路上,孙悟空流了很多次眼泪。既有武器被夺而哭,也有以为唐僧死了而哭,在这些经历中,他不断地成长,最终修成了正果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