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索一番后,李洵觉得有必要好好举办一场表彰大会,在全城百姓面前,展示本次斩获的敌军首级,让这次立功的士兵们公开接受犒赏。如此,既能增强现役士兵们的荣誉感,让他们获得应有的赞誉尊敬和物质上的奖励,也让其余适合当兵的百姓们明白,加入他的军队,可以杀敌报仇,保家卫国,还可以让自身获得光明的前途。不过,如今的百姓们忙于秋耕,怕是没心力思考入伍的事,表彰大会也得放到秋耕结束以后才能有足够的观众。叫来林乐庆提前开始筹划与准备,李洵又把重点放在练兵与防务上了。防务上,肃城的兵器制造与运输是重中之重。已经过了这么多时日,也不知道杨进禄那边,关于火药的颗粒化进程怎么样了。李洵思踌着此事,正打算派人回去问问,却没想到先接到了来自肃城的急报。送信的信差是留守郡王府的护卫,跑进来的时候气都没喘匀就立刻道:“郡王,肃城出大事了,周郡守说请您务必及早定夺!”说着就奉上一封有着红色封泥的信封。李洵拆开一看,里头是肃城代理郡守周应亭的亲笔信。李洵率军支援燎原后,只在肃城留下少许护卫营士兵,军政事务全部交给周应亭定夺。但这一次的事确实事关重大,周应亭做不了主,所以才送信来请示。昨晚他收到了驿馆传来的消息——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到了,已经在驿馆下榻。周应亭信中说,已经想办法让人尽量在驿馆拖住那位钦差,但具体如何应对,还需让他示下。这事李洵早有预料,一直让驿馆的人留意着,以便有所准备。但先前他未曾预料到自己能有这么好的机会,今年就打到河原。事涉前任郡守与钦差,如今肃城只留周应亭一人支撑局面,恐怕难以应对。他得立刻赶回肃城去。翰林蒋裕此次承蒙天恩,代天子巡视肃城,轻装上阵,一路上没有遇见战乱还算顺利,但也走了一个月才到达肃城。可即便如此,他的心情也十分沉重。哪怕他是个一直不受重用的翰林,但读了几十年圣贤书,现实再怎么磋磨,心中也始终有几分忧国忧民的情怀。从出京开始,一路所见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。他们或是因为蝗灾,或是因为战乱,都失去了自己的家园,只能背井离乡,冒着违背律法的风险去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寻一条生路。看着流民们瘦得皮包骨头的身影,以及道路旁来不及掩埋的饿殍,他一路的眉头就没松开过。天不佑大启,今年蝗灾,战乱赶在了一起,民生艰难啊。只可惜他人微言轻,什么也做不了,只能叫人尽量多买些干粮,一路遇到流民施舍一些,让他们多吃一顿饱饭,也多几分活下去的希望。走到肃城境内的驿站,他因为队伍中的禁军都头突然失踪,直接耽误了一天多。结果第二天,那都头自己找回来了,身上的刀剑钱袋全没了。说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,晚上睡着睡着就从驿站里跑到了一个山洞里,他找了好久才重新找回来。但据驿站的人说,那都头失踪前是看到个漂亮小娘子在对他招手自己出了驿站。蒋裕对禁军部分军官的做派也不陌生,倒也懒得去管那都头出去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。他自己都没有追究的意思,显然是不想闹大的,他这个领头的钦差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整个钦差队伍来到肃城城楼之下的时候,已经是中午了。深秋不甚刺眼的明亮阳光下,远远便看见巍峨的城楼。比起一路所见的其他较为破旧的城楼,这里显然是经过修缮的,最外层的石头与砖块都是簇新的。外面的路也是重新修整过的。进入城门的百姓们井然有序地排队入城。但不知道为什么,蒋裕总觉得肃城和其他地方是有些不同的。蒋裕奉命查探肃城郡王是否有异动,自然是不会大喇喇地带着禁军表明身份直接进城,而是用早就准备好的文书伪装成普通客商进城。因此,他此时也只能老老实实地跟在百姓们身后排队。他正老神在在地观察着郡城外的情况,便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喧嚷声。城门站岗的士兵立刻快步过去察看情况。蒋裕也跟着看过去。“怎么回事?”一个老妇人道:“军爷,这妇人好像得了病,挺严重的,我说让她男人来找军爷,他们死活不肯。”他指着的是一对中年夫妇,穿着洗得发毛的粗布衣服,男的扶着女的,女的唇色惨白,额发都被汗水打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