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太过离谱就被传到了网上,在本地小小火了一把,转发的多了,自然就有罗萝小馆的客人看到。
有罗萝说的话和授权书的双重补丁在,客人们心里不高兴也很快接受了,有人去了这家店吃饭,刚吃一口便皱了眉。
总觉得差了什么,相同的食材换个厨师,做出来的成品差距会这么大吗?
价格是便宜了,作为平替可以,但吃惯了罗萝小馆的客人真无法接受,差距太明显想不挑剔都难,也就没去过几次想吃又舍不得的客人会愿意来这家店了。
这话说出来多少会有拉踩贬低的意思,他们不想给罗萝小馆招黑,所以只是私底下聊聊,没有往外传。
幸好不是所有人嘴巴都这么挑,饭店火了之后戴志诚赚了不少,回头客也高了好几成。
同行都在眼红,没多久就有别的老板找到了罗萝这里。
这不奇怪,授权书上有罗萝小馆的名字,地图一搜就能找到。
本来授权书就是做做样子给顾客看的,有人要买菜罗萝不会阻拦,只有降价绝对不行。
不存在什么批发价,罗萝小馆对所有客人一视同仁,买再多也不会便宜,更不会低于市价,只这一条就能筛选掉不少饭店。
那些订了菜的,罗萝不会去管他们店里定价多少,纠结这个毫无异议,能卖的贵是他们有本事,就跟品牌效益一样,关键是顾客买不买账。
等后面在他们这订菜的饭店多了,两边做出来味道大差不差,就要轮到价格决定胜负。
小馆的客人们观察了罗萝好几天,担心她心里不舒服,这段时间店里客人少了很多,被那些饭店给分走了。
谁想罗萝非但不见郁闷,笑容都变多了,似乎是在高兴知道罗萝小馆的人变多了。
客人们心疼又心虚,罗萝小馆到现在才见出名,他们都有很大的责任。
就是说,也不是缺客人,新客人多不多应该问题不大吧?
“怎么办,我感觉我的良心在痛。”
“好巧,我也是。”
愧疚之下他们开始在网络上给罗萝小馆做宣传,终于不再是“查无此人”的状态。
“可罗萝小馆不是卖苹果的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