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国帝王创一代,很多都有过人的能力,比如知人善任,从谏如流,市井流氓刘邦也同样具备这些优异的素质。
但李世民不光知人,他还知“己”,对于自己有比较清晰客观的认知。
不光知“己”,他还做到严于律己,这就更加了不起了。
一直励精图治,最终富有四海,天下归心,连外邦都要上个尊号“天可汗”,而他本人一直保持理性,保持高度的自律,既没有过度膨胀任性妄为,又没有放纵自己沉迷欲望。
这可太难了,太稀缺了。
从这一点来说,他和长孙皇后的人格底色,其实是高度一致、同样稀缺的。
所以,即使长孙皇后已经离他而去,也依然长久的是他的软肋。
这不,他和她的第一个儿子,太子李承乾,很快成了他的心病。
***
太子李承乾,在李世民登基的时候,就被封为太子,时年八岁。
这个孩子,起点非常的高。
当时长孙皇后还是秦王妃,这个孩子便得到了祖父李渊的喜爱,襁褓之中被封王,名字之中还含有“总领乾坤”之意。
李世民也非常重视这个孩子,武德七年,也就是李世民登上皇位前两年,他封了两位儒学大师为秦王府学士,教导六岁的李承乾儒学经典。
后来封太子的诏书上说李承乾“早闻睿哲,幼观诗礼”,并不是虚头巴脑的牛皮大话,而是确有其事。
史书记载的李承乾,“性聪敏”“特敏慧”“仁孝纯深”,简直可以说完美继承了父母的优点。
贞观十年之前长孙皇后在世的时候,李世民对待儿子非常得体,教养与疼爱病重,而李承乾也从未辜负期望,到了后期,李世民凡是出京,都由李承乾作为太子监国。
长孙皇后崩逝,李世民对待李承乾的态度和方式,拐向了一个诡异扭曲不可思议的方向。
东宫太子本来有辅臣,一切正常运转,可是贞观十三年,李世民突然加大力度,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作为东宫辅臣。
事情的发生当然有个契机。这一阶段的李承乾患上了脚疾,性情有些叛逆,不像从前那样听话了。
人生了病,性情有变化,本是人之常情,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不是这样,他心里的恐惧加倍的放大。
他想起天音现示那天,他和长孙皇后在病床前的话,都是担忧李承乾会应了天命。
&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