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知绣鞋鞋尖还没迈过门槛,便听见一阵刺耳的话音,间或夹杂着几声细若不闻的抽泣:“哦呦,那问个名可丢死人了……”
云姒华止住脚步。
她抬起眼眉,先用右手轻轻拦住三娘,姑嫂两个就站在外头没好冒进。
里面那妇人又跟几个女眷道:“人家娶亲六礼问名,问得是女儿家性格品性,怎就问到我家这儿,问的却都是长乐跟平安两个可有那方面的毛病,可把我给臊得呦……”
“人都说后娘难当,我这后娘都为她们舍了自己的老脸,我也不图别的,就图这两个丫头能够早早解决了终身大事,我这个当后娘的也放心了。”
接下来便是女眷们的赞许声。
那屋里头哭声九成九是隋家两位小姐的,云姒华柳眉缓缓蹙起。
眼前发生什么事,如何能不明白?
必是隋家两女出阁之前,三亲六眷前来探望,期间必然问及二女为何拖到如今才嫁,继母陈氏自不能坦言她是故意的,于是就只有怪责二女,再把自己的形象抬高。
反正隋家两个女孩儿还没出阁,当然不能从闺房出来直面这种话题,古代的闺阁女子经事少,并且还是很要面子的。
三娘听着听着眉眼也皱起来。三娘虽然大大咧咧,是有几分正义感的。
“嫂子?”三娘投来个眼神。
清官难断家务事,云姒华朝她摇了摇头,她们是外人,怎好直接插手人家的家事呢?
三娘似是领会了云姒华意思,她抿嘴点点头:“我知道了。”
屋里笑声更为刺耳。
云姒华这时微微露出个笑容推门,故意比她以往脾性夸张个十分,语气艳羡地握住了陈氏的手,顺势递出袖中那五两金子:
“——夫人家中三喜临门,两女出阁,小郎竟还在龙霄军担任要职,咱们这小门小户的也来沾沾喜气,还望夫人不弃,容我赶紧给两位小姐比比料子?”
三娘跟着进来,笑嘻嘻地帮腔道:“我听说龙霄军诏狱,可是有名的‘正着进去,横着出来’,可惜咱们今天送完料子就得走,否则还能瞻仰隋小郎君的风采了呢……”
继母陈氏略愕了愕。
垂首一看手里是金子,她当然要接,但再听云姒华反复提起有多崇敬隋小郎君跟龙霄军,又顿感头晕目眩。
如此,哪怕这姑嫂两个满口全都是恭维话,陈氏也不好再抖起雌威,继续诋毁屋里那两个隋家姑娘了。
***
出陈府,赶大集。
刚才那点儿小插曲,家人之间在车上相互叙说过,完全没有影响接下来赶集的心情,更因为隋家给的六十五两工钱到手了,薛府的儿女们俱是欢腾,纷纷得到云姒华的允准,一人分了几钱银子拿到市场上花。
永州城大集沿着城隍庙一路铺开,庙外叫卖声连绵不绝,卖糕的,卖饼的,卖糖的,卖包子烧卖的,卖炸货的,卖时令水果的……整体类别跟规模都胜过永安县一截。
除去吃食,市集卖用品的也不少。
云姒华职业习惯使然,再度留意着人们的衣着,还有布料、丝织品等的花色,也留意着哪家的染料鲜艳水丝柔软,预备着等开店后与人合作。
其中值得一提的是,永州市集上成包卖出的棉花降价了,现在卖价低了有二三十文,据说是因为新皇帝在江北推行了项新政令,要求江北人家无论大户小户,只要家里有地的必须要留出一小块地来种棉,如果不会种,官府还会派人下田指导。
要像这样推行几年,用不了多久,棉花的价格就会被彻底打下来。
届时,家家便会有御寒之棉,有过冬的袄子。
二娘得了银角子给自己买了些涂脸涂手的膏脂,四郎如愿以偿凑齐了三英五虎,五郎则是买回属于自己的书具。